基础通识

  • 基础通识
  • 最新动态
详剖浙江满分高考作文,硬伤也很重
2020-10-30
      前两天,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一经公布,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评论反差巨大,专家意见也莫衷一是,多是给出笼统评价,依据不明,难以服众。
      今天,小编在这里转发一个剖析详细、评论充分的专家观点,供大家评论参考。该评论出自里京,他是民间独立教育研究者和中国基础通识教育发起者,一直致力于系统性人文思辨启蒙教育创新与实践。人文思辨是写作的关键素养,每年当高考作文题一公布,里京自己会第一时间快速写出一两篇高考作文。教育专家坚持自己写高考作文者并不多,对于此篇浙江满分高考作文,里京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作出详细剖析和有别其他专家的点评。

浙江卷2020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原文


生活在树上

(浙江一考生)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里京解析点评】

       这是一个高水平的高考作文命题,对考生的主观思想要求很高。该命题主要是希望考生谈谈个人理想或行为在与家庭和社会的要求出现错位时的想法。因此,写作时要紧密围绕个人、家庭、社会三者和错位展开,否则就偏离了。

       浙江满分作文已引起很大社会反响,看到大比例反馈是读不懂,为易于理解,我先依原文翻译成易懂的解读文。

“生活在树上”里京解读文

      海德格尔的“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明示现代社会中传统已经消失,家庭与社会对传统的希望也已失去意义。但是,面对未来,我想效仿一下科尔维诺笔下那“树上的男爵”的生活,这比想过早地振翅高飞要好一些。

(点评:作者引用“树上的男爵”为个人与家庭和社会的错位的代表,并以“树上的生活”为作文题目,在构思上非常恰当地契合了题意要求,立意新颖。但是,由于以“传统不再”开篇铺垫,则依从语序逻辑看,在“但是”转折后面,面对未来,应是作者向传统致意,并吻合最后一句“比过早反叛传统(振翮)要好些”。然而,此处作者却以“树上的男爵”来指代向传统致意,则与《树上的男爵》本意完全反了。其实“树上的男爵”在十三四岁时就开始飞翔了,比考生还过早地振翮,这样引用与前后语句都出现了逻辑矛盾。)

       人的灵魂具有天然的超越本能,不受旧观念的约束,希望实现自我。但是,如果这种希望仅仅是不假思索地批判旧观念,就会走向虚无主义,如此就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和错位历来不会作为超越规矩的理由。因此,即便我们有非常好的理想,也不能自认为已在浪潮之巅明确了方向。

(点评:“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一句的“秩序”指代不明,是指代家庭或社会?还是泛指一种现象?如果是前者,则此句明确是在强化维护家庭和社会,这与“生活在树上”或“树上的男爵”反叛立意相背了。如果是泛指一种现象,则此句又过于武断无逻辑,比如“穷则思变”经验即可为反驳。)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的这句话道出了(个体存在社会中)的关键。人的社会性是不能被消除的,而自我实现也无时无刻不在借助社会之力。社会与家庭有时被我们所轻视,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我们缺乏阅历体验来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与傲慢是非常缺乏智慧的。

(点评:进一步强调家庭与社会的重要。)

        在追求生活而努力前行的道路上,(一个人)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不断树立起来的。而我们最基本的认知就是从不同生活和不同角色的感觉与体验中所获得。生活在树上的男爵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也是厚实而实践的。假如我们面对过往在借韦伯之言要去除旧的观念,又使超越家庭和社会实现自我的想法不断膨胀,那么在失去家庭和社会的预期的同时,也要丢失了自我。
(点评:前两句强调个人离不开家庭与社会,中间又说柯希莫那种脱离家庭与社会的生活也是厚实的和实践的,两部分明显存在逻辑矛盾,用柯希莫强化前后的论点完全不合适。后半部分又为了引用而强拉韦伯的“旧神之魅”用于论述,并非是最恰当的,反而徒增阅读难度。)
        毫无疑问,若从家庭和社会视角定义自我则是狭隘的。但是,我们要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批判的廉价,是缺乏智慧的批判。在尼采的(精神三变)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任遗产的过程,那么尼采的“轮回论”就确实不能存在了。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有资格(廉价地批评)说陈的作品媚俗。

(点评:第二句表达摒弃无智慧的批判,但原文在表达结构上明显刻意追求缠绕式的被一些人认为是学术性表达,其实是典型伪学术表达形式。接下引用尼采精神骆驼的负重与被动来比喻自我,与前两句逻辑关系并不清晰,结构上也突兀,也明显是在为引用而引用。)

        理想中的落差终归只是停留在理念上,即使现实中存在的差别也未必明晰。比如当我们为自己理想而努力时,一旦涉入仕途权力,这究竟是不是所期望的呢?其实,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着我们。既不可否认已有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要承认自己的理想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生活体验走在说辞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自己的诗意向往(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按照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点评:本段进一步说明个体与家庭和社会是分不开的,个体应顺其自然地前行。)

       用在树上生活的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既要保持自我刚直的性格,又不能拘泥于脱离社会而独行的固执形象。这就是卡尔维诺笔下提供给我们的理想处世模式,生活在树上—既对接家庭和社会—也要放飞自我。
(点评:最后一段点题,作者明确“生活在树上”标题所要表达的是:生活在树上—既对接家庭和社会—也要放飞自我。其实整文并没有体现放飞自我,而是一再强调对接与理解家庭和社会,用在树上生活的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过于生硬牵强。)

       浙江这篇被评为满分的作文,出自一高中生之手,引用众多,可见其阅读积累超众,名家材料准备充分,优势非常明显。但,就作文本身而言,也有明显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其一,刻意追求生僻晦涩词汇,是该文明显的不足。高考文是要给他人看的,过多用生僻晦涩词汇,虽显示了用字词量大,却有碍他人阅读理解,丢了阅读流畅感和美感。生涩词被遗忘也必有其被遗忘的合理性。
        其二,为引用而引用,也是明显不足。虽展示出了准备较充分的名家材料,但在使用上也走向另一极端而凸显堆砌,导致部分引用文义连贯性弱,语意逻辑含混不清。
        其三,存在逻辑缺陷,是硬伤。从全文看,虽然作者在立意上想把个人用错位的典型代表“树上的男爵”标榜出来,但在整体的论述中,并未体现出个人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男爵式错位,反而多是以理解家庭和社会作为论述核心,展现的是作者身在曹营而心完全在汉的写照,这是牵强的错位,“树上的男爵”也就处于被生拉硬套的境遇了。文学或作文的文义表达也是有逻辑的,逻辑存在问题,是写作的大问题。本文因晦涩难读和众多引用名家,反而掩蔽了文义内在的逻辑,这可能是导致阅卷组长也忽视了逻辑缺陷的原因。
       其四,个别用词含混不精确,如“秩序”,“立下......沉锚”,“薄脊的符号客体”,“觉感”,“批判投诚”等等。
       其五,关于阅卷大组长在评语中说明给满分理由之一是“文字表达的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生能做到的”。关于“文字表达的学术化”这判定本身就是个错误。“学术化”一词主要是指研究中的学术精神体现,和表达上引用文献依据的严谨性和代表性。这在该文表达上体现不多。其实,在文本语言表达上,本无学术与非学术之说,但当前学术界的确存在一种扭曲的写作现象,反而被当作“学术”了。这种现象正是指脱离常态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杜撰生僻词语,使人感到生涩难懂;或堆砌粉饰,故弄玄虚;或结构上反复缠绕,不知所云。这种现象本是反学术的。 

       对于作文,里京认为成熟的高手一定不生涩,如茅盾、莫言等,即使因重于批判而显生涩的鲁迅,也是大众可读的。原文有明显材料量和思维活跃度的优势,但也有太多明显不足,阅批者不能用优势掩盖不足,这才是思辨性的文卷批评。
       里京还对未来考生给予了提示:高分作文具有强烈的导引性,此作满分,今后会有更多考生追此文风。但要注意,今年满分,以后的未必再给高分,毕竟如此生涩的行文风格不是作文的真正目的。

 附:【评卷组组长陈建新评点】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当然,这样的文字,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一致给出高评。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然而,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陈建新,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