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通识

  • 基础通识
  • 最新动态
一篇2016高考作文
2020-11-06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场刚刚结束,“全国卷”的作文题聚焦在如何提高学习语文素养上,大意如下:
“学习语文大致有下列三个方式:1、课上有效的学习;2、课外大量的阅读;3、社会实践活动。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这三种学习方式,谈如何提高学习语文素养。”
看了该卷高考作文题,本人首先想到在编写有关人文启蒙的基础通识教育教材《英才通识·四字经》和《汉语·四字经》中,构著多篇有关学习与思想的分析文章,其观点对本考题的写作有强大支撑,遂草拟《关于语文素养的升华》。


关于语文素养的升华

        语文,顾名思义,或说,或文,既是有关说话,也是有关写文章。但无论说与写,皆要有内容输出。然而,其同一内容常因人而异,而大不同。此不同,实乃语文素养的不同。
       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曾人手一本《语文》,每天于课堂里字斟句酌,如何语,怎样文,有教师时时的牵引,有范文篇篇作为借鉴,皆为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当下社会也正在弘扬阅读教育。古今皆主张大量阅读,此乃褒扬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功效。其效必好用,所以代代相传。
     《语文》课堂与课外大量阅读,皆有学习方法的共性,即在学习中从他人处借鉴,按他人的提示,寻他人的思绪,入他人的观点。他人的文章,置于中间,似一座桥梁,托你前行,似一条绳索,导你方向。而桥的那一端,索的那一头,才是语文素养的发源地——生活。无论谁的桥,哪个的索,都必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
        所以,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在《画诀》中书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言,不仅适于书画,也是古人做学问的大总结。“读万卷书”,犹如通过窗子望到一座由知识堆积而成的山,其婀娜,其险峻,虽然尽收眼里,却未能闻到山中一丛盛艳鲜花的真实味道,也未触及山中一块峭立山崖的质地与棱角,实在是未知其真面目。而若想真正知道这座山,必是要靠走出门去攀爬,即“行万里路”。故此,思绪于课堂里,或更多的书本阅读中,总会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嫌疑,甚或实在的不明就里,而终成咸遗。李白行万里路,踏名山大川,才由诗人跃而为诗仙;徐霞客走遍三山五岳,著就地理名篇《徐霞客游记》;李时珍探访深山野林,品识药物,集标本,绘千幅药图,才成就巨著《本草纲目》;而达尔文更是在环球探险考查中,得以升华灵感和思想,创造出“进化论”,出版惊世作品《物种起源》。
        徐志摩说“自然是本奇妙的书”,那么生活就是一本奇妙书的重要篇章。获得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福井谦一说:“我正是由于在少年时代亲近大自然、被大自然的深奥所吸引,才走上了研究科学之路。”“读万卷书”,让我们观展、思讨前人的知识、经验、思想。“行万里路”,要求我们通过自身实践觉悟、掌握或应用所学所想。读书与实践的关系也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知与行的关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源于生活的书籍回归于生活才是真正的学习。
       所以,前人种种成就,皆源于生活,源于躬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会有所提炼,有所感悟,进而升华,进而创造。如此,或说,或文,才会有真情实感的输出。而真实,是善与美的根基,是语文高素养的追求。